广大吃友们,
小编要向你们报告一个好消息
在科研人员16年的努力摸索中,
有一种宁波人民喜爱的餐桌美食
——银鲳鱼,
人工养殖成功了!
然而,你们知道吗?
破解银鲳养殖可是个世界级难题!
宁波科研团队历经16年的探索,终于破解银鲳养殖这个世界难题,这一鱼种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人工养殖产业化。
11月13日,在象山*避岙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和鄞州横港码头的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科技创新基地育苗养殖现场,甬派君见到了活蹦乱跳、泛着银光的人工养殖鲳鱼!
这两个养殖场里的银鲳已经有近万条,创下了迄今国内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最多的记录。平均体重达到2.5两,大的已经有三四两了。
(养在水泥池里的活鲳鱼,甬派君还是生平第一次见到。11月13日宁波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宁波大学等单位所承担的宁波市农业重大专项“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现场验收。)
当天,宁波市农业重大专项“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了现场验收。国内海水养殖鱼类首席专家关长涛、中国水科院副院长刘英杰、国内大*鱼育种首席专家王志勇等业界权威充分肯定了宁波人工养殖银鲳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产业化探索的建议。
或许,再过三五年,市民就能吃到味道不亚于野生海产的养殖银鲳。
(验收组专家充分肯定了宁波人工养殖银鲳取得的成果,并与科研单位、联合养殖相关企业,共同探讨规模化养殖的方向。)
美味或成记忆,东海银鲳濒临枯竭
虽然不是闻名全国的“东海四大水产”之一,肉厚、刺少、味道交关鲜的银鲳(俗话“鲳扁鱼”),是阿拉“宁波海鲜”中的当家菜。
不过,近年这条小鱼的价格翻了几番,差不多是五年前的十几倍,普通的四五十元一斤,大点的要上百一斤,有点吃不起。
价格越来越贵的原因是,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恶化,野生东海银鲳资源衰退迅速。
数据显示,年,东海鲳鱼年产量基本还能维持在10万吨以上。到了年,浙江海区鲳鱼的捕捞量为8.5万吨,比年的12.6万吨减少近33%。目前在大海中,东海鲳鱼的“库存”只有5万吨左右,且数量每年还在锐减。
要命的是,这种锐减趋势连“休渔”也没有办法根本扭转。照此趋势下去,再过几年我们极有可能无缘啖此美味。
(验收现场,从两个试养点各随机抽取30条银鲳,进行“体检”。研究团队领衔、宁波大学徐善良教授(图中穿卡其色西装)正等待结果。)
为了拯救这一舌尖上的美味,年起,宁波开始了银鲳人工养殖的探索之路。当年,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对鲳鱼的人工养殖进行立项,启动资金万元。
年,东海银鲳又被列入宁波“十三五”海洋种质工程四大主要地方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专门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由宁波大学主持,联合浙江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承担。宁波市科技局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调研员盛德清介绍,产业前期研究计划五年,投入万元。
一条鱼养了16年,是不是有些漫长?
实现鲳鱼养殖,是许多国家水产工作者的梦想。可它是几十年难以攻克的世界难题,连养殖技术领先的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始终没能成功,足见攻关难度之艰。
研究团队领衔、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系主任徐善良教授告诉甬派记者,两个养殖场里游动的近万条银鲳是16年攻关换来的全部家底,“它们是实现产业化养殖的种子资源,每一条都很珍贵。”
海蜇、水母、虾糜、鲷鱼……7年制成鲳鱼专用餐包
在大大的水泥养殖池内,闪烁银光的小家伙成群转圈巡游,时而跳上挂料台吃食。
它们在一团肉粉色的物体上戳了一口,又马上游开。
银鲳爱的这一口粘糊状食物里,含有进口饲料、水母、海蜇、马鲛鱼、虾肉糜、免疫多糖等多种成分。这个配方是科研人员摸索了很久,可以说,这是确保鲳鱼能人工养殖的关键性成果。
(鲳鱼成群转圈巡游,时而跳上挂料台吃食。)
“鲳鱼是天生的多动症患者,在水里会一直绕圈游动,几乎不停歇,能量消耗非常大。可它偏偏又天生一张小嘴,每次只能吃一小口,加上独有的“食道侧囊”结构,一次进食量非常小,喂饲料的过程很折磨人。”徐善良说,即便是悉心养护,能把鲳鱼养活,也养不大,几乎是“刀片鱼”。
经过反复研究后,研究团队发现银鲳鱼对水母、海蜇有兴趣。确定水母、海蜇、进口饲料为基料后,又按鲳鱼成长阶段,添加马鲛鱼、虾肉糜、石条鲷鱼等。鲳鱼的食物跟人类宝宝的奶粉一样,分段配方喂养。
年,银鲳专用的粘性团状饲料终于研发成功;后又完善为全阶段饲料,取得了专利。
目前,养殖场内,还专设了海蜇养殖区,专门给鲳鱼提供食物。
从养活到养肥,花了7年时间。年4月,在未催产注射针的情况下,人工养殖亲鱼自行产卵,这标志着规模化繁育指日可待。
可是问题又来了——疾病!
研究团队相关负责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介绍,白点病、美人鱼发光杆菌造成的出血病等疾病爆发,几乎让好不容易养成的人工亲鱼全*覆没,成为鲳鱼养殖探索之路上的又一障碍。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这两种疾病目前有了初步防控手段。
游上市民餐桌,还得攻克“富养”到“穷养”关
吃了定制营养餐,鱼儿长得很快。“正常的话,单条鱼一年能长四两左右,要知道大*鱼也就长三四两。”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根兴说。
可是这个高营养价值的餐包,价格也有点贵,平均每斤达到40元以上。“富养”的鱼儿,身价自然高,即便实现量产,也上不了寻常百姓日常餐桌。
(随机抽检的银鲳平均体重.05克,平均体长.5毫米。)
“从实验到试验性生产,再到产业化,必须控制成本,走高效设施化养殖之路。”中国水科院副院长刘英杰说,目前来看,养殖成本高于一斤20元就不赚钱了。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问题正逐一被破解。
徐善良告诉甬派记者,在实验了网箱养殖、室内水泥池养殖,循环水养殖及土塘养殖等方法后,项目组成员目前确定室内水泥池养殖比较可靠,接下来还将尝试更适合规模化养殖的方式;较低成本的饲料也已在研发中……银鲳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技术,亲本驯养、亲鱼养成、育苗繁育、全效饵料开发、病害防控等正一个个在完善。
甬派君相信,用不了多久,养殖的东海鲳鱼将会游上市民餐桌。
最后一个问题!
养殖东海银鲳味道如何?徐善良说,16年间,他只吃过4次,不是用于实验的冰冻样鱼,就是因外力受伤的鱼,鲜活的鲳鱼舍不得吃。因为是验收会,甬派君也有幸品尝到了来之不易的舌尖美味。鱼身泛着鲜活的银光,口味新鲜。
宁波科研团队东海银鲳养殖攻关足迹(1)年,宁波大学在国内首次繁殖银鲳成功,获得了近尾鱼苗,未能养活;(2)-年,开展了银鲳人工育苗研究,鱼苗最长存活了6个月;(3)-年,开展亲鱼留种养殖工作,能养活,但营养不良;(4)-年,开展多种养殖方式的初步探索;(5)-年,室内养殖成功,首次人工育苗成功;(6)-年,室内养成个体尾,首次介入高效天然饵料,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和肥满度;(7)年,室内养殖保活个体0尾,但因感染美人鱼发光杆菌,几乎全*覆灭,仅存20余尾。(8)年,全面利用活体水母、冰冻海蜇作为营养强化剂,结合病害高效防治技术,成功控制了病害发生,培育亲鱼00余尾,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成果。甬派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记者张璟璟视频陈结生编辑张赛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