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爱吃鱼,并且非常讲究。比如刀鱼,“清明前细骨软如绵,清明后细骨硬如针”,味是美,但过时不候。“清明挂刀,端午品鲥”,鲥鱼之美不在鱼肉,在那一身深锁了脂肪闪闪发光的鱼鳞。有人为了吃到一口时令鲜鱼,甚至不惜弃官还乡。只是在如今这个时代,随着环境的污染和断子绝孙式的过度捕捞,导致中国一些著名的鱼类变成了比*金还珍贵的奢侈品,不断被列入保护动物之列。小编也同时呼吁社会珍惜地球,保护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让鱼儿可以重新游回我们的餐桌。
1、抗浪鱼
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的特产,繁殖力极强,产量很大。此种鱼细长,一般大小如长辣椒,最大的如脚指拇般粗,长超不过20公分,但少见。抗浪鱼肉味鲜美,烹食不破腹取肚杂,可煮、炒、焖、蒸吃,尤以油煎和用炭火烧吃最香。
抗浪鱼个体虽小,但肉味鲜美,一直是抚仙湖的主要渔业对象。七十年代后,由于过量捕捞和入侵物种银鱼的引入,野生抗浪鱼几乎绝迹。
图为养殖的抗浪鱼
抗浪鱼习惯在深水鱼洞中栖息。当抗浪鱼游向湖岸边产卵时,湖滩银光闪闪,极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抗浪鱼游向湖岸还有一个规律。在鱼汛期,每十天中只有三天游到湖边,另外七天游回深水里,群众称之为“来三去七。
当地渔民就是巧妙利用了抗浪鱼这一显著特性及其产卵期“来三去七”的特性,发明了一种特有的捕鱼方法:车水捕鱼法。用水车把水抽向引水渠,抗浪鱼便自动游入渔民特制的鱼篓中。
2、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别名四鳃鲈、花鼓鱼、媳妇鱼。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虽然名字叫松江鲈鱼,但并非是松江特产,以前我国*、渤海和东海广泛分布,但以松江秀野桥之鲈鱼最为有名。
这种鱼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就算是在古代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并且还被人们号称为“中国名鱼之首”呢,说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不禁会问,为什么松江鲈鱼中国的地位会这么高呢?据说就算是曹操也曾被它的美味所折服。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曹操在一个宴会上感叹,这宴会上的山珍海味数不胜数,但遗憾的是唯独缺少松江鲈鱼这道美食,可见这种鱼在古代也是非常名贵的。
松江鲈自古就是美味的代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招待他的国宴菜单里,就有松江四腮鲈鱼。然而随着造闸建坝工程的增多,松江鲈鱼的洄游路线被破坏,加上严重的水源污染,享有盛名的松江鲈却在二十多年前绝迹上海。目前,松江鲈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下图是当年为尼克松烹调松江鲈鱼的大厨的徒弟王中清,烹制名菜“八珍鲈鱼脍”。
3、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又名大理弓鱼,因其能以嘴衔尾跳跃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云南大理洱海及其附属水域。裂腹鱼体形不大,每条约二至四两重,鱼肉肥厚多脂,肉质细嫩,且籽多刺少苦胆小,非常鲜美。洱海周围的白族乡亲将其赞美为“洱海花”。野生大理裂鳆鱼已处于濒危状态,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4、大头鲤
大头鲤,俗称:大头鱼,碌鱼(《澂江府志》)。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濒危等级:易危。大头鲤体形似鲤,尾柄细长,头特别大而宽。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大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颇受人们欢迎。
50-60年代,大头鲤主产于江川的星云湖和通海的杞麓湖,在当地的渔产量中占很大优势,经济价值极大。70年代后数量锐减,现在原产地数量稀少,价值昂贵。偶见种类大多也是与华南鲤、元江鲤杂交的后代。究其消亡的原因与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污染、引进草鱼、鲢、鳙鱼等经济鱼类有关。引进大量的草鱼蚕食了湖泊中的水草,破坏了大头鲤的产卵场。与大头鲤相比,草鱼滤食机能更完善,但食性与大头鲤相近,从而使大头鲤的生存空间和饵料受到威胁,因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珍稀濒危鱼类。
5、长江鲥鱼
长江鲥鱼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
早在汉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鲥鱼的美味,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