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佳
节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节日之一。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五月初五端阳节。说陌生,因为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端午节,这个渐渐被我们淡忘的日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过去的人们究竟如何度过这特殊的一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端午节的名称
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同学们知道吗?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清香点缀五月节端午的粽子
粽
粽子是最能烘托端午节气氛的食品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端午三友与五色彩线端午节的驱邪风俗
1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2
饮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的食俗。“五*”指*鳝、*鱼、*瓜、咸蛋*及雄*酒。民间认为蛇蝎蜈蚣等*虫可由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酒可以驱邪解*,身体健康。
3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佳节又至,
在品粽怀古之余,
不妨也体味一下粽香背后
端午节更本真的味道,
或可在那粽香深处
寻到一些不该被忘却的文化记忆。
青春美好成贤相伴
责任编辑
王霞晴
图片
来源于网络
一路有你
这天起
我投入你的怀抱
无怨无悔
爱你四年
青春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