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 http://www.ykhongye.com/m/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独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宋代是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玉器从宋代开始正式进入了民间,不再是统治阶级贵族的专属,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商品并参与流通,从此具备了“民玉”特征。玉器商品属性的这种深刻变化,使宋代玉器具备了浓郁的民俗色彩,各种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玉雕题材大量涌现,“执莲童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玉雕题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执莲童子执莲童子,又称执荷童子、莲孩、磨喝乐,内容一般为一个或两个童子手执莲花的形象。执莲童子这一玉雕题材不仅在宋代极为流行,同时对后世的玉器制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宋以后的元、明、清代直到民国时期,均有大量的执莲童子玉雕出现。这一方面说明执莲童子玉雕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历来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清代执莲童子清代执莲童子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益效颦磨喝乐。”这里的“磨喝乐”是梵文音译,原指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化为天真童子的形象,并最终成为“七夕”节的偶像祭物。上海博物馆藏宋代执莲童子到了北宋时期,这种祭物逐渐演变为民间流行的玩偶,展现出当时的世俗风情,是佛教汉化的典型产物。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当时社会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也有对磨喝乐的记载:“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由此可见,执莲童子不仅是宋代玉器世俗化的代表题材,同时也是宋代佛教文化的特色产物。天津博物馆藏辽金时期青玉迦楼罗同时,执莲童子这一玉雕题材不仅在宋代的中原地区极为流行,而且对同时期的辽、金玉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朝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多民族、多政权共存并行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征,以汉地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原文化,深深影响着其他政权的文化发展,同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也在不断渗透到汉地文化当中。辽金时期的玉器当时同样有各种童子题材的玉雕作品,但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创造出的童子没有“执莲”而是“执鹘”,这也是宋代文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国家博物馆藏辽金时期童子执鹘国家博物馆藏辽金时期童子执鹘(局部)宋代执莲童子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首先,宋代执莲童子均为浮雕作品,局部镂空透雕,雕刻精细,以阴线刻出大部分纹饰。其次,宋代执莲童子头部较大,后脑隆起,眼睛、鼻子也比较大,嘴比较小,面部五官刻画比较简单。同时,宋代执莲童子的衣袖细长,着长马甲,短肥裤,身后一衣角略起,裤子的纹饰有“*”和“×”形纹饰,上衣有三至四道阴刻线纹。再次,宋代执莲童子发式有三种:即平直短发、齐额短披发、左右分发。发丝刻划细密、均匀、整齐。最后,宋代执莲童子所持荷花大多数高于头顶或与肩部平齐,荷花也比较大,一般不小于童子的头部,花瓣厚实饱满。宋代玉雕执莲童子上述这些宋代执莲童子玉雕的工艺特征,是区别于元、明、清代执莲童子玉雕的重要依据,而宋代手执莲花的童子,身材短小,圆脸身壮,面目雕刻简单,用硬刀阴刻出脸面和衣纹,线条简洁流畅,但力道十足。这些工艺特点也是宋代治玉的时代特征,宋代玉器在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在继承唐代写实风格的基础上,突破了前代的框架约束,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用简练、含蓄的表现技巧进行创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玉鸭宋代治玉工匠们追求形神兼备、对称均衡的艺术境地和生动活泼、清新自然的高雅情怀。并通过精湛娴熟的琢治技巧,充分显示出温润、柔美、晶莹的玉德,使玉器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宋代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奇特的时期,在战乱、纷争不断的版图上,两宋内部政治统一,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农业、手工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文化更是繁盛一时。《清明上河图》(局部)史学大家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涌现了许多擅长画婴孩的画家,如苏汉臣、李嵩等。他们绘制的儿童“天真烂漫”、“深得其貌而更尽神情”,成为人们审美情趣的主导方向,这或许与当时人们注重祈求祥瑞、多子多福的传统民俗心理有关。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局部)由于宋代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特点,执莲童子这一玉雕题材,在两宋时期非常盛行。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就记载了一则宋代趣事:一天宋高宗赏宴大臣,看见王俊扇柄上吊一玉孩儿扇坠,立即认出是他昔日不慎坠入河水中的旧物,便问王俊从何而得,王俊回答是从一家店铺里买来的。高宗着人追询下去,铺家回答说是从一个提篮人手中所得,提篮人说得自一个陈姓宅院的厨娘之手,厨娘回答说是她剖一条黄花鱼,从鱼腹中得到了这只玉孩儿。高宗闻奏大悦,逐一封赏了一众人等:“铺家、提篮人补校尉,厨娘封孺人。”这件野史传奇中的“玉孩儿”就是宋代的“磨喝乐”,也就是我们说的玉雕执莲童子,可见在有宋一朝,执莲童子玉雕的流行程度。白玉执莲童子宋代制玉技艺工艺更加成熟,玉器的内容和题材逐步趋向世俗化和商品化,生活用器和玩赏器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品种,执莲童子就是其中之一。玉雕执莲童子是宋代玉器世俗化和的佛教文化的共同特色产物,显示出浓厚的民俗气息,是中国玉文化进入世俗化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宋代执莲童子玉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艺术构图自然生动,琢制刀工繁简得当,反映了宋人崇尚自然的精神诉求,既是宋代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宋代治玉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