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路早市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有二三百米长,但它已经存在三十多年了,当地老人对他都很熟悉。和大部分早市一样,最初的沂水路早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露天市场。早期的摊主都是退休工人和待业青年,也有一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沂水路摆摊,卖一些蔬菜、水果和日用品,有的还会经营早点,以此为生。进入新世纪以后,关于沂水路早市的去留,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直到年,沂水路早市才得到官方的认可,规定早市设在住户相对较少的人行道上。同时,严格规定早市的经营时间为早晨6时至早晨8时,8点必须收摊。并禁止销售小吃、烧烤等商品,算是给沂水路早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让我们有机会可以继续欣赏这个早市。
沂水路也是青岛比较有名的道路,是青岛最早的城市道路之一。虽然这条小路只有三百多米长,但道路两侧都是殖民时代留下的德国建筑,很多国家的领事馆都曾设在这里。因此,他也被青岛人称为“使馆一条街”。而如今,它则以这个早市而闻名。每天,天刚放亮,沂水路便会热闹起来。摊主们早就摆好了商品,等待着顾客的到来。从蔬菜到水果,从肉类到海鲜,从袜子到衣服,都能在这里找到。甚至还有游走的劳务工,举着牌子,推销自己。
来早市上卖菜的小贩,多是住在周边的居民,也有一些,是来自黄岛路、齐东路等地。而来这里购物的市民,多是周边的老年人。他们总喜欢把早晨的时光奉献给早市:一个既热闹又有人情味的地方。由于摊贩和顾客都相对固定,很多人也都是老相识了。走在早市上,大家见见面,攀谈几句,挑一些新鲜的蔬菜,气氛非常融洽。买两根油条,称二斤黄瓜,捡两条黄花鱼,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他们点燃了这座城市的第一缕烟火。
六点开门,八点散去,短短的两个小时,勾画了青岛人最温情的生活画面。这里没有喧嚣,没有争吵,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冷漠与快节奏,成就了一道难得的风景。人们在这里规划着一天的食粮,开启新一天的美好生活。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他们认真地迎接着新的一天,对待生活,从不含糊。一座普通的早市,却藏着青岛人不能缺少的清晨时光。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分享!如有侵权,删图致歉!)
青岛这座小楼有一百多年历史,地处闹市区,却被网友称为“鬼楼”青岛这座百年历史的老火车站变成了汽车维修厂?曾卖5毛钱的车票山东第一大城市竟然不是青岛?也不是济南,而是这座生态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