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天价黄花鱼的历史
TUhjnbcbe - 2025/4/4 23:5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本草纲目》记载“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

你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提及的鱼是什么鱼?

这里所指的鱼,即黄花鱼。黄花鱼,属于石首鱼科鱼类,因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鱼脑石,所以也被成为“石首鱼”这两颗鱼脑石的作用除了使其能够保持平衡之外,再有就是可以听到声音,躲避“敌情”。就是这句“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我们才断定《本草纲目》提及的鱼就是黄花鱼。

《本草纲目》还记载黄花鱼“甘平无毒,合莼菜作羹,开胃益气。晾干称为白鲞,炙食能治暴下痢,及卒腹胀不消,鲜者不及”。解读一下文中所述:黄花鱼具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鱼肉有滋补强壮之功;鱼鳔有润肺健脾、补气活血之功;鱼石有清热祛淤、通淋利尿之功;胆有清热解毒、平肝降脂之功。

因此黄花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极好的进补佳品,不过现在大黄鱼的处境却只能叹一声:黄花鱼,恐成昨日黄花!不是说它再也不受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而是高昂的价格吓退了众人。据说去年在宁波捕到过一条长50多厘米,4.9公斤重的野生大黄鱼,最终以14.8万元成交,每公斤得3万元,可谓是一口黄鱼一口黄金。哪怕是规格小一些的,一斤重左右的野生大黄鱼价格也不低于元,已然不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了,应该改为一口黄鱼值千金。

黄花鱼惨痛的历史

作为曾经的四大海产之一,为何如今千金难买?这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现在黄花鱼的渔获量极少,能捕到一只就像中彩票。而早在70年代末,大黄鱼就已经基本在中国近海绝迹了。黄花鱼为何能从四大海产转而变成了海中珍宝,这有一段凄凉的历史:

黄花鱼曾经广泛分布于北起黄海南部,经东海、台湾海峡,南至南海雷州半岛以东。因属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大黄鱼生殖季节有春、秋两季,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正是因为生殖洄游的习性,黄花鱼才惨遭杀手,其实我想应该改一下措辞,洄游是它的天命,是繁衍的需求,错就错在痛下杀手、一网打尽的滥捕行为。

这一切都源于一种终极渔法:敲法的捕鱼方式,这种被誉为“歼灭性”的捕鱼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对黄鱼的杀伤力太强,大小通吃,不管是大鱼、小鱼,还是幼鱼统统一网打尽,造成了野生黄花鱼几近灭绝。这种渔法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最早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一般是中间两艘大渔船张好网,再用二三十条小船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黄鱼震昏,船队再把震昏后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这种方法的渔获产量非常大,质量又很好。

年,这种捕获黄花鱼的方法就从潮汕传到了福建的漳州东山和诏安县两地。次年,敲罟渔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福建全省进行推广。年,福建惠安县的两艘渔船来到浙江平阳县石坪乡(今苍南县)开展敲罟作业,获得高产,当地渔民纷纷效仿。至此以后,敲罟渔法从南至北在中国广为流行,大黄鱼的渔获产量也一路飙升。鱼多价贱,每斤大黄鱼只有一角四分钱,最低7分钱。那时没冰库,无法保存,政府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更多幼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

年,是对黄花鱼的生存最为沉痛的一击,浙江舟山千帆竞捕,黄花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此后黄花鱼汛彻底消失,自酿的苦果正由渔民以及他们的子孙们品尝。由于滥捕滥捞,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黄鱼接近枯竭,市场上已经尤为珍贵。

如今,要想再吃到野生大黄鱼恐怕只是有钱还不够,那还得恰逢时机。当然,90年代大黄鱼就已经开始了人工养殖,还有养殖的大黄鱼可供食用,多多少少也弥补了一些缺憾。虽然渔乎鲜生经营着海鲜生意,但是我们也希望珍惜海洋资源,有节制的捕捞。可持续的渔业生产,才是我们这个行业续命的根本。

欢迎“渔乎鲜生”学习海洋文化、了解海鲜知识、走进海岛生活。希望留下渔我有关的观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价黄花鱼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