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开始受雨水节气的影响。一般从每年2月的18日或19日开始进入“雨水”,直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恶诶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万物开始在雨水前后萌动,春天就要正是到了。但是,这段时间虽然不至于像三九严寒那么天寒地冻,但由于机体的腠理已相对疏松,对风寒湿等外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从而成为一个“容易发病”的季节。
总的来说,从立春开始到雨水结束这段时间里,雨水、甚至雨雪天气会增多,从养生的角度看,一是要主要防止风寒之邪,二是要注意祛湿保暖。简而言之就是要养阳祛湿。
中医有云“春夏养阳”,顺应四时而养生,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气候多变是一个特点,此时我们就要在避寒就暖的同时兼顾阳气,使得阳气不至于受寒湿之邪的遏制。
因此,《摄生消息论》说:“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薄衣,温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体内阳气,更合理地防寒保暖是有必要的。此时保护好阳气,其实就是契合了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
首先,春季养阳重在养肝。
按照中医脏腑理论和四季的对应关系,东方肝木,颜色青、肝主情志、怒伤肝。从外界来看,植物开始萌芽,这是阳气逐渐复甦的征兆。而这种复甦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对应于人体就主要体现在情志上。
所以,中医认为调摄情志是养肝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春天成天郁郁寡欢,最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出现情志不稳、大喜大怒等情况,肝气过旺又容易克制脾土,从而出现腹泻等问题。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肝属木而主升发之气,就像春天的杨柳,最喜欢迎风飘展。所以,春季养阳养肝,首先就要能充分驾驭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使得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几种情绪中和有度,既不会大喜大悲,也不知思虑惊恐。从而保障体内气机的升降。
如果肝气不舒,就可能出现气机的升降失调,继而出现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紊乱,这既是“病乃生”。
因为多雨低温的气候,人的情绪也会更压抑,尤其是对一些素有心脑血管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的人,雨水季节注意调控好情绪是很重要的。
在刚过去的冬天,养生方面会强调静养。而雨水已经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就应该适时变换,更注重“动以养阳”,比如开始有序增加户外运动,更利于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春主生发,雾霾依旧比较多,雾霾重时应该避免外出运动,在户外运动时,我们最好用鼻子呼吸,既能减少有害物质的“病从口入”;同时也能更充分地利用血管丰富的鼻黏膜给干燥寒冷的空气加温、加湿。
此外,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春季的运动也要有度,由于身体脏腑功能还在复甦,也就不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更适合舒缓、逐渐的运动方式,比如慢跑、步行、放风筝等。
其次,由于此时天气的特点是又湿又冷、又闷又潮、寒湿阴森,也就意味着“湿气”更重。
中医有云“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邪”可以说是身体健康的大敌,这是因为它最喜欢和其它外邪一起狼狈为奸,诸如寒湿的冷痛、风湿的缠绵、湿热的郁闷等等。
既然外界的气候潮湿难免,所以我们的日常养生里,除了更多的养护阳气之外,同时还要注意祛湿。比如适当吃点红豆薏米等祛湿药膳,或者山药、茯苓等健脾祛湿之品,都是很有帮助的。
睡眠是身体最大的补药,春天容易春困,睡眠不足容易脾虚生湿,保证每天6到8小时的睡眠,尽可能让精神状态保持最佳,也是需要做好的
此外,这个季节的饮食也应该偏清淡且少寒凉。过于油腻厚味的食物不但不容易消化,还有可能导致脘腹胀闷不舒,从而内湿滋生。温度过低的食物、性味寒凉的食物更容易消耗阳气并导致阳气遏制,也是要尽量减少的。
最后,雨水季节有哪些适合常吃的美食呢?
1、豆苗:
这个季节正是豌豆苗上市的时候。豆苗味道清香、质地柔嫩、滑润适口,其营养成分也是很全面的,比如钾、磷等矿物质,能维持肌肉运动,调节血压,保持骨骼强度,促进脂肪和糖类代谢,调节体液和酸碱平和,同时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便秘。
从传统本草的角度看,豆苗性味甘淡而稍寒凉,能够清热升阳。所以,雨水前后适当多吃点豆苗,帮助社体清热去火,使得皮肤光滑柔软,消除水肿。
豆苗的做很简单,先把锅加热,倒入高汤,以大火烧开然后下豆苗,加油、盐、糖、酒等佐料煮2分钟左右捞出备用。然后加入蟹肉继续煮沸,捞出后勾芡、和鸡蛋白一起拌匀成蟹浆,浇在豆苗上就成了蟹肉豆苗美食。
2、黄花鱼:
雨水前后也是黄花鱼上市的季节,民间称其为“报春黄鱼”。由于正值产卵前夕,鱼肉鲜肥而嫩,鱼鳞更显金黄,更利于营养补充。
黄花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B,以及磷、钙、铁、硒等无机盐,鱼肉肉质柔软容易消化,且没有碎刺,适合老人、儿童和久病体弱者食用。
按照《本草纲目》的记载,黄花鱼性味甘平有明目、安神、益气、健脾开胃等功效,其含有的硒元素能清除人体自由基,从而延缓衰老。
总之,中医认为黄花鱼能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适合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妇女产后体虚的人进补。
介绍一种古法黄花鱼的做法——莼菜黄鱼羹,出自《开宝本草》。
准备原料:莼菜15克,黄花鱼克。
先把黄花鱼用植物油煎熟,加入莼菜和水一起熬煮浓汤,能够益气开胃、利水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