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416/5291115.html本文源自治愈系专栏《失恋,我所经历过的最痛苦的事》。这是上篇文章的下半部分,由于文章一共一万6千多字,分成两篇发。(在修改完后,已经变成接近2万字的文章了,这些内容跟失恋本身关系似乎不大,但说实话,都是我自认为的干货)
作者:李弯湾
上半部分讲,提高情商需要提高尊重别人的能力、夸奖别人的能力和安慰别人的能力。今天讲余下的三个。
别的我就不多说了,直接接着讲吧。
04、聊天的能力
会不会好好聊天,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这是智能手机出现以来,困扰整个人类的问题。
不会聊天分为两种:
第一,是不知道怎么跟陌生人、刚认识还不熟悉的人聊天;
第二,不知道怎么跟最亲的、最亲密的人聊天。
第一种呢,自古以来就有,有些人就是害羞、嘴笨,不知道怎么开始聊,也不知道怎么接话,更不知道怎么结束聊天。
第二种呢,是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包括很多“特别能聊”的人、也包括很多“曾经无话不说”的情侣或者夫妻。
由于篇幅所限,我就先不讲第一种了,如果更新完35节后,我还继续更新的话,会展开细聊这个问题。今天,我想着重讲一下第二种——不知道跟亲密的人聊天。
前面之所以说是智能手机出现以来,聊天成了困扰整个人类的问题,就是因为——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电话的时代,人口流动小,大家都是熟人,家长里短的每天都可以说,聊天不是什么问题,不聊天也不是什么问题。我爷爷那一辈人,两个老头坐一起,单纯喝茶,啥也不说,也能过一天,而且乐此不疲。
那个时候,要跟远方的人聊天,得写信,半年聊一次,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是真正的纸短情长。
后来,有了手机,但发短信和打电话都很贵,所以为了一次聊天,要精心准备很久,哪怕是一条长短信,也会精心编辑一下、甚至还会反复检查几遍。
直到智能手机和移动社交出现后,人们终于可以敞开说了,完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的聊天素材、聊天的精力、聊天的激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快速榨干。
人的经历、见识是有限的,两个人,刚认识,加了好友,一聊聊个通宵,过去的恋爱史、儿时的故事、家乡的美好、游玩的见闻、对彼此的喜欢,几天就聊光了。
然后,因为热恋嘛,浓情蜜意,基本上时时刻刻都在聊,我给你发个笑话和动图,你给我分享个八卦和链接,也还能支撑一阵子。
再后来呢,一切就恢复平静了,每天的聊天内容,就变成了“起来了吗”“吃饭了吗”“睡觉了吗”“在干嘛呢”这些重复而单调的问题,搞得跟例行记者会一样。
没什么可聊的了,感情也就开始出现裂痕。
于是,有些人就想分手或者离婚了,理由是“我们不合适”“我们聊不到一块儿去”“我跟你没什么可说的了”——分手后,把自己童年那点经历、过去那些遭遇、以前那点感情的破事儿,又找一个新的人重新说一遍。
然后又开始浓情蜜意,接着就开始重复单调了,然后又一次分手……
于是就出现了《爱情转移》里唱的那样,“感情需要人接班,接近换来期望,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短暂的总是浪漫,漫长总会不满……”
所以啊,两个人能不能聊得来、有没有话题可聊,你不能顺着你的性子来,还是需要花心思的,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的话,慢慢地就会朝着无聊、单调的方向去了。就像周末,你要是顺着你的性子来,你可以睡到中午一两点甚至睡一整天。但如果你对自己有要求,你能按时起床。
聊天也这样,你不能把它看做一种单纯的被动反应,你得将其视为一种能力。就像你是一个节目主持人,你不能让这个场子冷下来。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冷场、尴尬的时候,你要有本事让气氛热烈起来。
聊天的能力,是生活、恋爱、婚姻生活里,必须要提高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甚至是最复杂、最艰难的技能——因为,聊来聊去聊半天,不是靠嘴、也不是靠手,归根结底,还是靠脑子。
你得有知识、有经历、有见解、有想法、又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你才可能持续不断地跟同一个人聊不同的事,在平淡的日子里,通过聊天获得一些快乐、通过聊天维持、增进两个人的感情。
关于如何聊天,网上有太多的教程,我就不细讲了,如果有机会,以后专门写几篇文章来阐述这玩意儿。
在这里,我就讲我的几点心得吧。
1、还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确保自己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人们本质上在意的还是自己。
所以,聊天,要时刻保持清醒,切忌自嗨,要聊对方感兴趣的、在乎的东西——你要记得,你并不比你的聊天对象更重要,也并不比他更正确。如果对方说的东西你不认同,千万不要着急去反对。
2、听永远比说更重要,要尽可能地听、以及引导别人说。你讲你如何牛批、如何得意、如何痛苦,那是你自己的事,讲多了别人反感。当然了,聊天嘛,人一般都是放松的,时刻冷静、时刻警惕,那也太可怕了、不像个正常人。你可以轻松自如、想说啥说啥,但是,如果你讲嗨了,要及时往回收一收。即便你是说你自己的事,最后的落脚点也应该跟别人有关系。
比如,你说你去马尔代夫旅游有多么的好玩,如果你单纯地讲那儿多么好玩、你自己玩得多么嗨,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人家为什么要听呢?所以,你的落脚点,应该是对方,你可以加上一句,“哎呀,要是跟你一起去,肯定要比我一个人去有意思多了”——这就跟对方有关系了嘛;
3、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聊天都很枯燥,你要有破解枯燥的能力。
比如,对方就说一个“吃饭了吗”,如果你想聊,那就不该回答“吃了”或者“没吃”,因为你直接回答问题,就会结束聊天,让感情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冷淡和灭亡。
你要从另一个层面去回答,你可以展开说,比如——“啊,你不问我都想不起来要吃饭了,最近忙得晕头转向的”——引出话题,对方就会提醒你按时吃饭、或者问你最近在忙什么,于是,就有别的内容可以聊了;
你也可以说,“今天特别想吃*花鱼水饺,好久没吃了”——然后对方可能就开始跟你聊*花鱼水饺,聊天就可以因此而扩展开了;
你也可以说,“啊,你这一问,让我想起了我们上次吃饭的时候……”——话题就转移到上次的场景了。。。
总而言之,聊天看起来难,难就难在我们总是很懒惰、不愿花心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不到就敷衍或者不说。
但如果你把聊天当成一件事去思考,哪怕再简单的问候、再无聊的问题,都可以聊出个大千世界来。
05、化解别人批评和质疑的能力
面对别人的批评和质疑,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如何回击。
但是,以*攻*、以牙还牙真的好吗?
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选择,尝试着使用一下以*攻*以外的方式呢?
我举个例子吧。
比如,近些年来,中国游泳名将孙杨身陷兴奋剂风波,国外很多媒体、很多人都质疑他是否服药了。
在年韩国光州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孙杨夺得米自由泳冠*。获得铜牌的英国选手斯科特在颁奖的时候,拒绝跟他合影,颁奖完后,孙杨对斯科特说,“youloser,I(am)win,yes?”
(你个垃圾,我赢了,服不服?)
这种回应方式到底怎么样,网友们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孙杨这种回应叫霸气,有人觉得这么说欠妥。
我觉得吧,这么回应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有些人就是靠着偏执和斗气成功的,你要他做个心平气和冷静大度的人,他可能就没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了,毕竟很多行业和事业,尤其是体育这个行业,比拼的是天赋和硬实力、不服输的狠劲儿,而不是比拼谁做人做得更好。
而且,世界本来就需要多样性,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高情商”——你就算情商很高,但也应该允许别人情商不高。我们普通人需要朋友,但有些人就不需要朋友、没有朋友人家也活得挺好的。
但是,如果孙杨需要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争取更好的舆论环境,面对质疑,除了生刚硬怼,孙杨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很多人支持孙杨,觉得他霸气,除了我们相信他确实没吃药,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但是,视角转换一下,如果故事的主人翁不是孙杨,而是韩国游泳名将朴泰桓——假设全世界很多媒体都怀疑朴泰桓吃药了,孙杨也怀疑他。结果,一次世界大赛,孙杨因为怀疑朴泰桓吃药,觉得他违背了体育道德,所以不想跟他同台领奖。
颁奖结束后,朴泰桓对着孙杨说,“你个垃圾,我赢了,服不服?”
那么,结果会是怎样?
结果就是,朴泰桓会激起中国人的公愤,我们的媒体不仅不会觉得他厉害和霸气,反而会更怀疑他、更去挖他的小料、以及对他的报道会更负面、对他的观察会更苛刻、会更加坚定地站在他的对立面,甚至,这有可能会激化中韩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
一般而言,以*攻*,只会让别人更加不服。
相比起孙杨面对质疑和诋毁的回应方式,我个人更欣赏同样作为体育明星的姚明、林书豪的方式一些——当然,还是需要说明前提: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争取更多理解、支持和朋友的话。如果不是,那就随便。
说说姚明吧。
2年,姚明刚进NBA的时候,由于还没适应过来,一开始的表现很是挣扎,第一场比赛只拿到了0分2板2失误3犯规的数据。
那时候,NBA名宿巴克利在TNT担任解说,有一场比赛前,巴克利说,如果姚明能在那场比赛里拿到19分以上,那他就亲姚明的屁股。
那场比赛,姚明只得了3分。
赛后,巴克利再次扬言,只要姚明在那个赛季余下的任何一场比赛中得到19分以上,他就亲吻搭档肯尼·史密斯的屁股。
没过多久,姚明就在与湖人的比赛里拿到20分,巴克利只好兑现承诺,但肯尼·史密斯不愿贡献自己的屁股,节目组牵了头毛驴来做替代品,于是——巴克利就亲吻了毛驴的屁股。
这就是当时广大中国球迷津津乐道的“巴克利亲吻驴屁股”的故事,这件事被一些国内媒体渲染成了一件苦大仇深的事,甚至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的尊严的高度。
在很多球迷的心中,姚明用实力打了巴克利的脸、让巴克利亲吻了驴屁股丢了脸,是“扬眉吐气”的事,是一件关乎民族尊严和中国人气节的事。
但姚明怎么回应?
姚明的回应是:
“我觉得巴克利很有趣,他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制造点噱头而已”
“这只是个玩笑,这件事丝毫不影响巴克利的伟大,同时也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和崇拜”。
这看起来像是度量,但对于姚明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多么恶劣的事,恰恰相反,它其实很小、很轻松,甚至还挺有趣的——这就是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回应问题的方式了。
姚明以他的实力立足了NBA,也以他的随和、优雅和睿智,吸引了全球范围内很多粉丝,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名片。
但如果他拿到了20分后,在摄像机面前喊话巴克利“你不是说我拿不到19分以上吗?我现在拿到了,赶紧来亲我的屁股吧”,故事又会是什么走向呢?
再说一个林书豪的事情吧。
年,前NBA球员肯扬·马丁在Instagram上嘲讽林书豪的发型,那时候林书豪留起了小脏辫。
马丁说,“我在想我是否要提醒一下姓林的那小子,拜托,省省吧,你别弄你那小脏辫了,你再怎么弄你也不是黑人,我知道你想像黑人那样,但是你姓林好吧?”
面对这种不怀好意的嘲讽,林书豪的回应是:
“嘿,兄弟,我知道你不喜欢我的发型,这没关系,你有权表达自己的看法,事实上我感谢你说出内心的想法,我喜欢我的小辫子,正如我喜欢你身上的中文纹身那样,这是一种尊重的标志,作为少数群体,我们越欣赏彼此的文化,就越能影响主流文化,感谢你为篮网做的一切,我小时候还曾贴过你的海报呢。”
这种回应,不仅体现了情商,不仅体现了智商,更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
说白了,面对质疑、批评、辱骂的时候,如何回应倒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怎么看待批评甚至是辱骂这些东西。
如果你觉得别人是无缘无故地、或者不怀好意地质疑你、伤害你、抹黑你、羞辱你,那的回应很可能也是充满攻击性的。
但如果你觉得别人的质疑、批评是事出有因、是情有可原、是可以被理解或者可以被漠视的,那么,你的回应,可能就会体面和优雅得多。
就像姚明面对巴克利的质疑,他就看作是一个玩笑,而且并不会因为巴克利开了这样的玩笑而否定他是一个伟大的球员;
就像林书豪面对马丁的嘲讽,他理解了这种偏见,而且还表明了——你不喜欢我,但我依然喜欢你。
这些行为,其实远远不止情商那么简单了,这已经是智慧、胸怀了。
如果孙杨在获得冠*后说的不是“你个垃圾,我赢了,服不服”,而是更大气一些,“哥们,我理解你因为媒体上的谣言而对我怀有偏见,但那不是真的,时间将会证明这一切。事实上我也跟你一样,我也无比痛恨兴奋剂,我如果看了确凿的证据知道一个运动员是服了药的,我也会拒绝跟他同台领奖”——这样,会不会获得更多的好感和支持呢?
(当然了,再强调一下,我觉得孙杨的回应并没有什么问题,他可以有他的性格和方式,我在讲的,只是另一种有可能会获得更多好感和支持的方式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中,面对质疑、批评,我们如果能够不那么急于反对、愤怒、回击,而是先审视自己、尝试着去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质疑自己,再做出反应,或许结果就会更好一些。
比如,你某天回家,你老婆说,“你今天怎么一整天都不回我信息”,如果你马上就很生气,“你疯了吧,我特么一天忙死忙活的,哪有空回你信息,你无不无聊”。
你这么回应,不仅不会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带来一场争吵。
但如果你能去先安抚老婆的情绪,跟她说,“宝贝,我知道你担心我,这是你爱我的表现,虽然我们结婚十多年了,但我还是很感动”,接下来再解释一下你为什么不回信息,再抱抱她、亲亲她,事情不就完美解决了吗?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面对质疑和批评,应激反应、对抗和回击,往往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么说已经够客气和婉约了,事实上,对抗和回击,可能是所有的回应方式里,最为糟糕的做法。
面对批评和质疑,不要马上做出反应,一定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和思考。如果不得不做反应,千万不要用第一反应做回应。
什么叫“不要用第一反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