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考古十大井头山八千年前的海鲜盛宴,古人仅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西手足癣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4.html

近几日评选十大考古发现,来自浙江的井头山遗址展现了八千年前余姚人的海鲜盛宴,我们在谈及古人生业模式的时候,一直习惯将渔猎划为一种经济类型,那么对于史前人类而言,到底是赶海容易些,还是狩猎能填饱肚子?

01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这里地处杭州湾以南的四明山脉脚下,周围遗址林立,有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年发现,总面积达平方米,从年至年发掘,揭露面积平方米。

这种在古滩涂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难度非常之大,距离地表5-10米的超大埋深,以及被海相沉积覆盖-3到-8米的低海拔埋藏环境,相当于在数以吨计的淤泥里摸文物,因此创新性地采用了钢结构基坑的做法,将发掘区围护起来,分割成探方逐区清理。

从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物比例来看,贝器以80件居于第三位,最多的是件骨器,其次是件木器。

骨器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比如有专门翘贝壳吃海鲜的骨锥,也有专门用于刮海鱼鱼鳞的锯齿刀,此外还有一系列采集渔猎的工具比如鱼镖和骨镞。

木器中值得一提的是几件完整的船桨,很难想象八千年前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近海航行技术,而另外一个制作精美的木碗比当初河姆渡发现的木碗早几千年。

贝器中主要是用贝壳做成的贝耜,具体怎么使用,其实可以参考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的骨耜,一般是用木器与贝壳相连,构成把手,方便持握与使用。

编织器中,不仅有筐、篓、扇、席这些日常用品,用芦苇编织的鱼罩,更是和现代人使用的相差无几。相比于之前西方发现的史前篮子,显然我们的更具说服力。

对于喜欢看赶海视频的人来说,这种收获的喜悦感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取决于不可知的运气,但是对于史前人类而言,运气并不能相伴始终,并不能完全依赖赶海。

那么,当初井头山的先民,到底是怎么生存进而创造出灿烂文明的?

02狩猎与渔捞

其实,想要把渔猎完全割裂开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毕竟在经济史学界,人们已经习惯了将“渔猎”归为一种经济类型,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如此,其中“渔”和“猎”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不同。

所以,在井头山遗址中所呈现出来,便是近海渔捞与低丘坡麓狩猎并重的模式,除此之外,野果采集以及早期稻作也有所发展。

这似乎表明,当时的古人类生活得相当滋润,不仅可以狩猎动物获取充足的蛋白质,还可以偶尔赶赶海享用海鲜大餐,甚至连水果和淀粉类主食也能一饱口福。

先看看海鲜,从他们扔的厨余垃圾坑中可以看到,贝类食材非常之多,有20余种,其中主要以泥蛤、牡蛎和蛏类为主,相信这几样也是如今烧烤摊上的主力。住在海边,各种海鱼也是必不可少,金枪鱼、*花鱼、鳐鱼甚至连鲨鱼都曾是他们盘中餐。

而狩猎的陆地动物,则有鹿、野猪,圣水牛和狗。前三种还好说,鹿最容易捕获,圣水牛肉量最多,而野猪则比较难缠,但是狗呢,确定这是古人用来吃的,而不是什么亲密小伙伴?

讲了这么多,其实所谓“八千年前海鲜盛宴“的噱头,让人不禁想起了之前网上非常流行的一个段子。

即每年的中秋节前网上都会疯传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一张破旧的桌上堆满了大闸蟹,旁边一位男孩正在吃蟹,而同桌另一人的袖子上有一大块补丁。还会配上一段文字:“年的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

对此,很多网友戏谑道:”好想做这样的穷人“但实际上,这和当初的井头山先民何其相似。看似堆积如山的贝丘遗迹,其实能够获取的蛋白质资源少得可怜,众所周知,海鲜这东西,往往肉没吃到多少,壳倒是堆积了老高。

所以,虽然渔捞比重与狩猎相当,但想要仅仅依靠赶海来供养大量人口并不现实,想要吃饱,还是主要依靠狩猎陆地动物获取充足食物、或者挖掘根茎类以及栽培作物当作主食才能实现。

所谓“海鲜盛宴”,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靠海吃海的必然手段,但绝不是主要的生存路径,这些食物更像是井头山先民生活中的调剂品和补充品,如果只是据此认为井头山人过上了我们如今现代人认为的“海鲜自由”的惬意生活,就和大闸蟹是一个道理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